万卷共知|雨润清明,日暖人心

  清明时节,春意盎然,万物复苏。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哀思交织的日子里,天空似乎也懂得了人间的情感,时而细雨纷纷,时而阳光和煦。柳绿桃红,草长莺飞,大自然以它独有的方式,为这个传统的节日披上了一层温柔的色彩,让人在缅怀先人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希望。

作者:沙磊

  本期圕圕为大家推荐的图书是:《走到人生边上——自问自答》《活着》《清明祭祀之风》《这世上的种种告别》

《走到人生边上——自问自答》

馆藏地点:总馆409室

  “人有两部分,一是看得见的身体,一是看不见的灵魂。这不是迷信,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”

  《走到人生边上——自问自答》是杨绛96岁时创作的哲理散文集。书中通过剖析“灵与肉”“命运与文明”等主题,提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通过“灵性良心”完善自我,语言风格沉静诙谐却蕴含百年人生智慧。书中还记录了杨绛对丈夫钱钟书学术遗稿的整理心路,以及丧女、丧夫后“打扫战场”的生命感悟,展现了超脱生死的豁达。这本书传达了作者在面对生死、苦难时的态度和智慧,鼓励读者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从容和坚定‌,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。

《活着》

馆藏地点:总馆409室

  “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,是因为不得不来;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,是因为不得不走。”

  《活着》是当代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。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早年挥霍家产,从富家少爷沦为赤贫。此后,战争的阴影、亲人的接连离世,如潮水般将他淹没。父母、妻子、儿女、外孙,一个个从他生命中消逝,只留他与老牛孤独相伴。阅读《活着》,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生命教育,读者从福贵的苦难经历中,看到生活的无常与残酷,也领悟到生命顽强不屈的力量。


《清明祭祀之风》

馆藏地点:总馆211室

  “祭先烈,苍柏含翠风拂岗;敬前贤,青松吐绿水流长;山低昂,万谷呜咽声浩荡;雨飘扬,千语悲泣凝惆怅;过寒食,杯中薄酒浸细壤。"

  《清明祭祀之风》系统梳理了清明祭祀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,从先秦起源讲起,细说各个朝代祭祀形式的演变,还解读背后的文化寓意,像为何会有寒食、踏青等习俗。阅读此书能帮读者触摸传统文化脉络,在仪式感缺失的现代,唤醒对先辈的缅怀,借古思今,体悟传承的意义,让传统在新时代延续。

《这世上的种种告别》

馆藏地点:总馆409室

  “一旦失去又开始缅怀。但缅怀又能如何呢,失去的便是永远失去了,而明天,无论如何逃避,也终将到来。”

  《这世上的种种告别》有14个故事,描绘着大城市漂泊青年的生活百态。有早高峰地铁的拥挤与疲惫,有职场中无休止的加班和复杂的人际关系,也有在爱情与面包间的纠结。作者用细腻笔触,勾勒出孤独、迷茫又怀揣希望的城市空巢青年群像。

  它是一本关于成长与生活的启示录,读者在别人的故事里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告别,收获继续前行的勇气。也是回忆的纽带,让过来人重温往昔,珍视当下。

  随着春风的轻抚,清明节的祭扫活动渐渐落幕。夕阳西下,天边的晚霞映照着归途上的行人,心中满是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无限感慨。清明节的脚步虽已远去,但它留下的不仅是那份对过去的缅怀,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力量。我们带着对先辈的敬意,继续前行,在这春意渐浓的季节里,播撒希望,收获成长,让生命的旋律在每一个清明的轮回中,更加悠扬动听。

版权所有: 山东现代学院-图书馆
Copyright 2018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
鲁ICP备13013327号-2 技术支持: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

联系电话:0531-62323801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20288号 邮编:250104